TAGBAR
中文(繁體)
時事評論
所有
類別
經濟
房屋土地
交通運輸
政制發展及管治
社會福利
醫療服務
教育
環保及保育
科技及創新
區域合作
國際透視
體育及文化藝術
所有
時間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醫療服務
智慧醫療 需政府更「入局」統籌
何子煜同學
政賢力量青年時事評論員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遙距診症大行其道,不過遙距診症只是智慧醫療的其中一部分,還有更多智慧醫療的應用模式,仍待社會發掘。香港擁有優秀的醫療人才,亦不乏卓越的科研成果,為何智慧醫療的應用程度仍處在石器時代?

2019年的《施政報告》提及醫管局將會繼續推行及研究智慧醫院措施,並正式推出醫療大數據分析平台,顯示政府嘗試推動智慧醫療發展。可惜,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陳沛然以不信任政府為由,牽頭反對大數據平台,令相關政策備受質疑。而去年報道指出,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醫健通」,只得一成多私營醫護參與,公私營系統的病歷未完全打通,難以建構更全面的醫療數據。此外,「醫健通」受限於法律,只容許醫護查閱,遠比不上內地病人可自行查閱醫療報告方便。由醫管局推動智慧醫療,事實證明是難以處理政治、法律和部分關鍵持份者等多方面阻力,政府必須果斷出手協助彌補不足。

智慧醫療的內容相當廣泛,除了醫療系統全面無紙化,以及透過物聯網聯繫公私營合作架構以外,高新科技器械的應用同樣重要。不過,現時醫院認為的器械只包含手術或醫療儀器,輔助器械則頗受忽略。例如護老院常見的扶抱機、社企展示的無菌浴室,還有其他支援器械,例如可應用於運送飯餐、藥物,協助基礎客戶服務的智能機械人等,都未在醫院裏廣泛應用。這些器械看似與智慧醫療無關,卻能有效改善醫院整體服務效率和素質。政府應積極審視合作空間,多方面運用不同的科技產品,並開展對應的資助計劃,支援醫院添置相關器械。

大灣區醫療領域 香港有巨大作為空間

此外,發展智慧醫院會帶來對醫療技術更高層次的需求,而研發的成果亦能迅速投入醫院服務,形成了更有效的需求供應互動關係。智慧醫院和本地大專院校合作研發醫療技術,也能產生垂直整合作用。目前香港中文大學已推出生物醫學工程學士課程,培養學生研發、改良、管理及銷售醫療設備及儀器,提醒政府智慧醫療的產業鏈正在形成。政府應結合醫療資訊與科技,推行基因組數據整合和共享計劃,以納入各類醫療資訊,並優先與本地各大學分享醫療數據,從而提升本地科研競爭力,加快本地科研成果回饋,並全力促進各方的交流,建立智慧醫療上科研、人才培育和投入應用,三部曲一條龍的完整產業鏈。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持續深度合作,在醫療領域上香港有巨大作為空間。香港優秀的醫療服務經驗,和舉世聞名的品牌聲譽,將能夠引導大灣區內整體醫療水平的進步。政府必須改變小政府大市場觀念,以更進取和更「入局」的態度,承擔統籌的使命,促進香港內部的多方協作。同時,政府亦需要積極為香港的醫療機構引入更現代化的智慧醫院營運經驗,以及更先進的智慧醫療相關器械,並為大灣區醫療機構和高校輸出香港的醫療服務經驗和品牌力量,促進大灣區內醫療體系的互利互惠協作,才能夠發揮最大力量,讓智慧醫療的發展揚帆起航。

本文於2020年12月14日在明報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