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BAR
中文(繁體)
時事評論
所有
類別
經濟
房屋土地
交通運輸
政制發展及管治
社會福利
醫療服務
教育
環保及保育
科技及創新
區域合作
國際透視
體育及文化藝術
所有
時間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政制發展及管治
港人口老化愈趨嚴峻
林伯強先生
政賢力量時事評論員

香港統計處在2017年12月發表《香港人口趨勢1986-2016》報告,指出本港人口老化現象持續,人口年齡中位數由1986年的28.8歲,升至2016年的43.4歲;生育水平則在過去30年呈下降趨勢,生育率由1986年的每1000名女性相對1367個活產嬰兒下跌至2016年的1205個。至於死亡率就持續下降,男性預期壽命由1986年的平均74.1歲增加至2016年的81.3歲,女性預期壽命從平均79.4歲上升至87.3歲。由此看見,香港的“少子化”與“人口老化”問題愈來愈嚴重。

環顧全球,其他國家也面對以上兩個嚴峻的問題。日本國立社會保障暨人口問題研究所估算日本2016年平均壽命,男性是80.8歲,到了2065年將是85歲;女性2016年平均壽命是87歲,到了2065年將是91.4歲。最可怕的是日本前年人口是1.27億人,但估計到2053年將跌破一億人,2065年下降至8808萬人,人口出現減少的現象。

人口老化為社會帶來很多問題,例如勞動力不足和社會福利開支增加等等。

現時香港出生率低迷,單靠本地新增人口根本不能滿足本地勞動巿場的需求,加上本地高等教育漸趨普及,青年人通常擁有副學位或以上的學歷,普遍不願投身基層工種,例如飲食與保安等等。這導致該等工種長期未能僱用足夠的人手,影響行業發展。

 

單程證配額未用盡

本來每天持單程證由內地來港家庭團聚的150名配額可以填補香港勞動巿場的空缺,但根據統計處的中期人口報告,內地來港定居人數逐年下跌,2016年來港定居未足七年的內地人約有16.5萬人,較十年前大跌23%,每天150名的配額沒有用盡,未能紓緩本港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另外,根據統計處的資料,將來香港65歲以上的人口高達三分之一,意味着青年需要承擔龐大的養老責任與開支,而香港政府的社會福利支出也隨之而增加,對庫房造成巨大壓力。一方面賺錢的人減少,另一方面使錢的人增加,最後會造成“入不敷支”,對政府公共財政構成赤字,不利香港經濟發展。

醫療科技進步,人均預期壽命增加是無可避免的。因此,要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必須從增加出生率來着手。現代人不願意生育有以下兩個原因:第一,生存壓力太大。香港的樓價冠絕全球,近年連環破頂,可謂高處未算高。如果青年人結婚後生育孩子,增添家庭成員,家庭開支便會百上加斤。固然未能給予孩子充裕物質需要,就連夫妻二人的生活素質也會大大降低。

面對這些困境,許多年輕夫婦都選擇不生育,寧願享受二人世界,形成“丁克家庭”(Double Income No Kid)。第二,傳統價值觀的轉變。中國傳統的家庭觀念是“養兒防老”,在沒有社會保障的傳統中國社會裏面,生兒育女是為自己將來踏入年老階段的投資,寄望日後子女回饋自己,奉養終老。然而,隨着西方文化的湧入,中國人已普遍不再存在“養兒防老”的觀念,甚至覺得兒女是自己的負累,變成極端的“養兒害老”觀念。現代人認為保險金與政府社會福利是安享晚年的保障,寧願為自己儲錢,也不願養育兒女。總括而言,以上兩個原因正是香港人口老化的癥結所在。

若要解決人口老化的問題,政府可推行多個家庭友善政策,例如延長婦女的產假與男士的侍產假,以及提高子女免税額等等。另外,本人認為最根本的方法是改變現代人的家庭觀念,重建“多子多福”和“人多好辦事”的觀念。因此,香港人口老化的問題是一個困局,很難有所突破。

本文於2018年1月26日在大公報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