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BAR
中文(繁體)
政策研究
所有
類別
民間施政報告
其他
所有
時間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房屋土地
45%港人認同:有樓才算成功

樓價屢創新高,房屋問題持續成為市民最關注的民生議題。民間智庫政賢力量特此進行調查,並發表《香港市民住屋需求及對房屋問題的看法》意見調查結果。調查於2015年3月8至16日期間進行,以隨機抽樣電話訪問形式,訪問了1,115名18歲或以上香港市民,了解他們對住屋需求及房屋問題的意見。

1. 加息逼近,供應不足,左右港人對樓價看法

調查結果顯示,合共有40.7%受訪市民認為樓價高企的現象會維持最多兩年,而認為樓價高企維持三年或以上的比例合共有35.2%,反映市民對樓市發展的看法較為分歧,相信與加息周期逼近和供應不足雙重因素影響,使未來樓市發展變得不明朗有關。對於樓價高企的主要原因,最多受訪市民認為是「供應不足」(39.9%)。對於解決香港房屋問題的意見,大部分受訪市民贊成開發新界東北發展區建屋(65.3%)、再推出「加辣」措施(63.7%),以及推出售價低於傳統居屋(68.2%)和售價介乎居屋與私樓(65.6%)的兩種資助出售房屋;另外,有較多受訪市民不贊成開發郊野公園用地建屋(47.9%),而對建築業輸入外勞則意見分歧。

2. 45%港人認同:有樓才算成功人生

調查亦發現,有73.2%受訪市民表示住屋方面的最終目標是希望「買樓」,當中18至39歲人士的比例明顯較高,反映市民,尤其是青年及青壯年希望置業以安居的需求十分殷切。至於置業與成功人生及結婚的關係,有44.8%受訪市民認為置業「是」成功人生必要的一步,反映不少市民視買樓為成功人生的標誌之一。相反,大部分(56.4%)市民則認為無需買樓才結婚,反映多數市民認為買樓不一定是結婚前的必要條件,相信與現時樓價持續攀升,一般準新人未必有足夠能力負擔「上車」的開支有關。

3. 成年即輪公屋,世代看法分歧

此外,最多(43.4%)受訪市民認為靠自己能力,一般要「30-39歲」才能擁有第一個物業,其次是「40-49歲」(25.8%);由此可見,不時有青年表示希望大學畢業後不久便可「上車」的想法,未免過於理想化。對於現時有部分青年年滿18歲立即申請輪候公屋,對此有41.5%市民表示「接受」,40.0%表示「不接受」,反映市民的看法存在分歧;其中,18-29歲青年傾向表示接受,30-39歲人士對此分歧較大,而其餘年齡人士則傾向不接受。樓價高企下有現實需要,相信是市民對此表示接受的原因之一;而有濫用公屋之嫌,則相信是市民對此不表接受的主要原因。

4. 54%「有心無力」置業者:樓價下跌五成或以上才能負擔

對於一系列置業能力問題,有76.5%受訪自住物業準買家認為自己現時「沒有」能力置業,當中合共有54.2%表示樓價較現時下跌五成或以上才能負擔,反映現時樓價嚴重脫離大部分自住準買家的負擔能力。至於58.3%現時有能力置業的受訪自住準買家表示,近期樓價走勢令其擱置自己的置業計劃,相信與近期樓價不斷上升及政府再收緊按揭有關。

5. 建議:成立「青年未來基金」 助青年「上車」

政賢力量主席蘇祉祺博士認為,調查結果顯示不少港人視置業為成功人生的必要一步,相信這與社會文化、個人及家庭的安全感,以及地位象徵等因素有關。蘇博士指出,人生追求的理想應該是多元化的,包括物質富足和精神富足,成功的人生可從不同方面,例如家庭、健康、事業、財富和社會貢獻等去體現,因此,市民尤其青年人需要調整心態,切勿將買樓或追求物質富裕作為成功人生的唯一標準或唯一目標。同時,市民對置業時間表亦應有合理的期望,訂立切實可行的理財計劃,以實現置業大計。

鑒於港人的置業需求強勁,對未來樓市發展感迷惘,現時樓價又嚴重脫離多數港人的負擔能力,政賢力量建議政府採取針對性的措施,包括:

  • 就增加土地供應方面,加快落實大部分市民支持的新東北發展計劃,積極遊說相關的持份者,以減低計劃推行的阻力;
  • 就應對需求增加方面,盡快公布新推出的兩種資助出售房屋的細節,以滿足不同階層市民的置業需求;
  • 就應對炒賣活躍方面,積極監察市場動向,有需要時果斷推出遏抑炒家措施,以維持樓市平穩發展;
  • 就協助青年「上車」資金不足方面,積極研究設立「青年未來基金」的可行性,針對18至30歲青年,以發債及具吸引力回報的形式,提供誘因,培養青年儲蓄及理財習慣,以應付青年未來置業,甚或組織家庭、進修、發展個人事業等需要。

傳媒報導﹕

亞洲電視、晴報、香港經濟日報、南華早報、China Daily、商報、大公報、太陽報、雅虎香港網

報告全文